祁连山,原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走廊南山西端,海拔米),或称狭义的“祁连山”。“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名称。西汉初年,霍去病西征并征服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民歌所指“祁连山”即此。后泛指甘肃、青海之间一系列在地质或地貌上相联系的山脉。狭义的祁连山是指祁连山脉最北的一支山岭(其主峰在走廊南山西端,海拔米)。广义的祁连山,或称“祁连山脉”,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当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地跨天祝、肃南、古浪、凉州、永昌、山丹、民乐、甘州八县(区)。东西绵延八百余里,南北二百多公里,孕育出众多著名的河流。
(摄影:曹芬华)
冰川融水和山区降水形成祁连山水系,水流在山间宽谷盆地汇集成河,流向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北坡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形成了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北大河水系、疏勒河水系和党河水系,而且一个水系对应一座城市。从河西走廊东面算起,石羊河对应着武威市,黑河对应着张掖市,北大河对应着酒泉市和嘉峪关市,疏勒河对应着玉门市,党河对应着敦煌市。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一条条河流,养育了河西走廊一个个城市和一个个村庄,而且水量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的规模和乡村的兴衰!
祁连山怀抱中的都麻山、临松薤谷,连同山脚下蜿蜒流淌的大小都麻河、马蹄河,在走廊南山的沧桑岁月中,注定是神一般的存在。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历史人文方面,在中华文明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篇章。
(大都麻河-邓秀娟)
“都麻”是藏语,其意是用酥油炒面揉捏得像塔一样的祭祀用品,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糌粑。用这样生动鲜活的语言来描摹比拟山的形状,其山的姿态也就了然于胸了。置身于此,环视四周,定会观察到像塔一样的小山在村庄周边密密麻麻地耸立着,像忠诚的卫士一样静悄悄地守护着大都麻村及在此生活、劳作的人们。大都麻河傍依在它们的脚下,叮咚作响地流淌着。塔形状的座座尖山,一面裸露着黄里透红的层层叠叠的丹霞肌肤,一面披挂着郁郁葱葱的大小云杉,阴阳分割得清晰明了而又巧妙地融合于一身,显得别致新鲜。
东西走向的都麻山,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峡谷,谷中流水淙淙,形成两条河,东面的叫小都麻河,西面的叫大都麻河。在民乐县境内,众多季节性母亲河中,大、小都麻河是新天,南古,杨坊三个乡镇祖祖辈辈千百年来都相依为命的母亲河。挨着大都麻村的是瓦房城水库。水库镶嵌在高山峡谷间,宛如一块碧玉。茫茫蓝天,悠悠白云,茵茵草甸,阵阵松涛,淙淙溪水,牛羊成群,便是大自然挥动绝妙手笔为这里精心绘就的壮丽画卷。游人至此,便会有回归自然、寄情山林、谛听天籁之感。
(摄影:邓秀娟)
冲出峡谷的大都麻河,她横亘在王什村和民乐县南古镇之间,南北走向,宽约两公里,深约二十到三十米的河床,从山间小溪到王什村以下越走越宽,一直延伸到石岗礅附近已经无法判定她的宽度时,你不得不承认她就是一条大河!
我们可以想象,亿万斯年,这样一条大河,该有多么汹涌澎湃的山洪激流,多么悠久的时空打磨,才能有如此规模的大河!
在都麻河旁,临松薤谷里马蹄山林木茂密,峰顶四季白雪皑皑。马蹄寺,就坐落在这个美丽的山谷之中。
(摄影:曹芬华)
其实,这里原本并不是寺院。大约年前,东晋大学士郭荷为避战乱,带领弟子们从武威一路向西,来到临松薤谷,开始在这里治学授业。郭荷去世后,他的弟子敦煌人郭瑀继承衣钵,继续在这里讲学。当时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业者八十余人。他还带领弟子们在山崖上开凿石窟,用作书院,成为郭瑀的隐居讲学处,郭瑀去逝后他的女婿刘昞继续隐居山中,讲学著述,后被西凉王请出山,任为儒林祭酒(文化教育部长)。
河西走廊大儒“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开窟讲学、广收弟子、开河西儒学先声。是五胡乱华时代中华文明的守护者,是他们把儒家思想从这里传播至整个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我仿佛听到历史的回音,书院里诵读四书五经的朗朗书声,和着寺院钟罄伴奏下悠扬的经声,此起彼伏,伴着松涛,和着流水,在临松薤谷间回荡,这是多么强大的气场!
北凉有个和尚叫昙曜,北魏僧,武威郡姑臧人也,北凉时期著名佛学大师,造像大师,最早在这里开凿石窟,后来又在云岗,开凿云岗昙曜五窟,后人又在敦煌、云冈、龙门延续下去,所以这里又是石窟文化的发源地。
(摄影:曹芬华)
此后,山上石窟历经各朝各代崇尚开窟造像的佛教僧人的扩凿,塑佛像,绘壁画,建寺庙,逐渐成了今日绵延30多公里、有大小洞窟70余处的规模。在这些洞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塔寺。
金塔寺坐落在马蹄寺东南面的都麻山中,海拔多米,石窟开凿在陡峭的红砂岩峭壁上,有东、西两大石窟,距地表60余米,二百多级石砌台阶拾级而上,可先进入东窟。这是一座宽9.70米,残深7.65米,高6.05米的纵长形石窟。窟顶为覆斗式,中间有一中心方柱,中心柱四面均为三层开龛造像,每层主题各有突出。龛内各塑一佛,佛均跏跌坐于莲台上,面色丰腴,神态安详。龛外除背面各塑一弟子外,其余南、东、西面各塑一高达两米的胁侍菩萨,其匀称丰满的躯体,自然生动的表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意境。衣裙质薄透体,裙褶简洁自如,给人一种轻风徐来的凉爽感觉。四面龛顶楣拱两侧各悬塑飞天三至四身,相对凌空飞舞,其活泼轻盈的万千姿态,具有呼之欲出,招之即来的动感,为国内绝无仅有之作。
(摄影:曹芬华)
中层每面并排凿三个圆拱形浅龛,每龛内各塑一佛,南、东、西三面龛外各塑一胁侍菩萨,北面三龛外塑千佛。雕塑者用细腻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神态各异的佛和菩萨。他们有的安详庄重,有的含蓄沉静,有的沉思凝想,有的和蔼可亲,有的威武刚健,有的笑容可掬。诸如弥勒佛的面相丰满、古朴雄健和释迦牟尼佛的形容憔悴、沉思凝想,无不形象逼真地体现出佛的宽厚仁慈和修行之苦。
从众佛的服饰看,虽各有特色,但都轻薄柔软,线条圆润流畅,富有丝绸的质感。观赏着这些神形兼备的雕像,你不能不觉得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得到一次美的陶冶,你不能不为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技能而叹服。
众多的高肉雕佛、菩萨、飞天把中心方柱装饰得华丽辉煌。与东窟毗邻的西窟,形制与东窟基本相同,但规模略小于东窟。东、西两窟除中心柱塑像外,窟顶和四壁均绘有壁画、东窟现存两层,西窟现存三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历史研究与艺术价值,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并称为河西佛教圣地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两窟中或塑像或壁画,自然亮丽,淡雅明快的着色,体现出衣饰浓郁的民族特色,更加衬托出造像的形体美。其无一雷同的发式、衣饰展示着诸塑像鲜明的特征。雕塑史家史岩先生早在年考察该石窟后就称赞道:这是具有伟大气魄的高肉雕大型之类,是富有创造性的。它是接受了影塑的传统形式,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给予人们的感染力大大超于影塑。艺术家非有更健全的想象力,更高度的表现技术,更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大胆的构图设计能力是不能做到的。
(摄影:曹芬华)
马蹄寺,它颠覆了我心中传统的寺庙形象。没有森严宝殿,没有琼楼玉宇。它有的,只是一面面巨大的陡直平整的红色光秃崖壁,山壁里开凿的上下多层有如迷宫般的洞窟。更为奇特的是,马蹄寺是汉藏结合的寺院,有的殿堂中供奉的是佛祖、菩萨,有的则是绿度母、宗喀巴大师,汉藏佛教和平共处的景象,这在佛教寺院中是不多见的。“三十三天”石窟前的山腰上,是一个宽敞平整倾斜的坡地。原来,这里是马蹄寺的晒佛台,六月十五藏族的晒佛节,马蹄寺的喇嘛们将寺内保存的巨大唐卡抬出来,沿着晒佛台自上而下缓缓铺展开,供前来朝拜的僧俗群众瞻仰礼拜。
马蹄寺石窟群,从东晋以来,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国到近代,有多年的沧桑岁月,它给我们展示的是文化的内在力量,无论是传承文化的人,还是那些传承文化的字、雕塑、寺庙,都能够穿透岁月的沧桑,让感知它的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和厚重!
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永远的祁连山,而文化与人文的坚守,又造就了永恒的马蹄寺石窟群!
作者简介
朱希奇,甘肃民乐人,文学学士,民乐一中正高级教师。年至今先后在《课程教育与研究》《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文史知识》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在《海南日报》《少年文史报》等报刊发表多篇散文。代表作为《德慧智经典诵读在新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意义》《南渡江畔的英魂》等。
初审:吴荣终审:刘文杰
原标题:《朱希奇:都麻河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