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个中国男人消失后,千万人痛哭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30648/

漠漠黄沙天万里。

誓师大会上,一位将军扯着嘶哑的嗓子喊道:

“同志们,仗都打完了,一没让披红挂彩开庆功会,二没让回家看望爹娘,一声令下,你们就跑到了这大戈壁滩上。

至今,亲人们都不知道我们在哪儿,也不知道我们是死是活,为什么?为什么呢!”

说罢,只听得红旗猎猎作响。

将军略作停顿,挥举起自己的右手,指向头顶那片天空,边说边踱步:

“因为在朝鲜,美国人用一个‘小玩意儿’,在咱们头上悬了好几年,动不动就嚷嚷着要给咱们做‘外科手术’,苏联专家也撤走了,瞧不起我们!

没有这个东西,我们中国人的腰杆子就挺不直,就没地位、没和平,就不能踏踏实实地过咱们自己的日子!

所以,现在上面指示,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了,我们就是要在这个大戈壁滩上,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搞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

这是上映于年的电影《横空出世》里的一幕。

据说,这部电影当时的总投资仅有多万元,放现在,可能还不及一个明星片酬的十分之一,但它却是豆瓣上评分最高的一部主旋律电影,每次在电影频道播出,收视率都居高不下。

问其缘由,除了有李雪健、李幼斌等一批老戏骨在片中狂飙演技以外,还因为这是一部根据当年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

或许很多人都不了解,曾有一群人隐姓埋名,在那个荒无人烟的大漠上,斗风沙、抗严寒、啃咸菜、喝盐水...

但正是他们数十年的埋头苦干,才换来了当今中国人强大的底气。

距离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已经过去整整58年。

所以今天,我想借由《横空出世》这部电影,再次回望那段令无数国人都为之一振的峥嵘岁月。

年夏天,将军冯石(李雪健饰演)被组织从朝鲜战场召回。

谁知,刚一回来,组织上就给了他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任务——

研制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冯石将军一头雾水,特别耿直地回答道:

“我不会啊。”

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将军,带兵打仗自然不在话下,但要说让他去研制什么原子弹,可就犯难了。

瞅着冯石仍眼巴巴地望向自己,老首长不禁气笑道:

“我会吗?美国佬会,苏联老大哥也会,可他们,是不会白白送给你的。”

随即,老首长下达命令,“七天之内,必须到任”。

冯石将军二话没说答应了,由于任务事关重大,除了务必保密外,这一路上,更是纪律森严。

要说部队有了,后勤保障也有了,可这原子弹的研制,它毕竟是个技术活。

所以,另一边组织上也在对科研人员进行选拔。

于是,麻省理工毕业的博士陆光达被选中了,可在简历的出身一栏上,却赫然写着“资本家”三个字。

原来,陆光达妻子的父亲,之前一直在和美国人做生意。

老陆由此解释说,他妻子的父母早在48年就离婚了,离婚后,妻子一直是跟着母亲生活,之后陆光达还补充道:

“她一门心思教核物理,她没有问题。”

不过组织听后还是表示,即使作为陆光达的妻子,仍要排除在本次机密之外。

而在这场政审戏的最后,组织问了老陆一个可能对所有参加此次任务的人员都会问到的问题: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

陆光达的回答干净利落:

他沉沉地点了点头,接受组织安排。

再回到冯石这边,一列蒸汽机车正在行进,有战士操着一口四川口音说:

“再往西,一道关接一道关,嘉峪关、玉门关,还有阳关。

团长,书上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呐!”

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汽笛声长鸣不息。

等到了敦煌,看到这里遍地都是古迹、居民,冯石将军便立马找到随行的苏联专家商议,觉得敦煌这里地方太小根本施展不开。

可苏联专家却毫不在意,言外之意无非是:

我们有就足够了,你们完全没有必要造千万吨级的。

冯石听后并未恼火,只是缓缓地回了一句话: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言语里,一个中国军人的态度,不怒自威。

对于苏联人已经选定好的试验场,冯石将军没有丝毫妥协,而是直接跟上级表示,自己会率领部队找到新的试验场,一直往西走。

哪怕西边,人迹罕至、风沙漫天。

哪怕西边,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里处处都是荒漠。

临行前的夜里,冯石将军披上军大衣,举着油灯,只身一人来到敦煌莫高窟。

站在西魏时期的壁画前,他深深一眼望过去,自顾自吟唱道:

“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

短短几句诗,诉不尽的,是衷肠。

电影《横空出世》,改编自“夏衍电影文学奖”剧本《马兰草》。

写作这一剧本的,是咱们国家核武器研制基地两位军人出身的作家。

之所以取名《马兰草》,缘于当年部队选的生活点,本是一片盐碱湖,但在一条天然水沟的两旁,却长满了茂盛的马兰草。

而这里在被确定为核试验基地生活区以前,不曾有过名字。

后来,人们把这里叫做“马兰”。

因为每逢初夏,戈壁滩上,有马兰花开。

一如无数个隐姓埋名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他们,也会有那花开之日。

每每提起“马兰精神”,老戏骨李雪健总会为之震撼,他希望年轻人都能去马兰基地看一看,因为:

“你会流泪的。”

电影中,曾表现过这样一幅鼓舞人心的场景,令人记忆犹新:

大部队长途跋涉,不知走了多久,终于在这大戈壁滩上找到了水源;

一众将士们欢呼雀跃,齐齐奔向那片给人带来无尽希望的盐碱湖...

这的的确确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一幕,但现实的残酷,远比电影要来得更加惨烈。

年5月下旬,5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罗布泊。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继王震部队之后,军队又一次大规模开赴西北边陲。

在罗布泊这方“遍望极目,唯以死人骷骨为标志耳”的地方,解放军静静拉开了铸造核盾牌的序幕。

战士们一齐搭帐篷、挖地窑、盖简易营房...由于用水困难,米很难被淘尽,饭里有沙,人们硬是含沙而咽,而一盆水,大家常常是洗完脸后留着洗手,再澄清后用来洗衣服。

新鲜蔬菜经过长途运输后,甚至都变成了干菜跟烂菜,吃菜主要靠榨菜跟葱头。

许多人都因营养不良,烂嘴烂舌流鼻血,夜盲症更是像“瘟疫”一样流行...

拍摄《横空出世》这部电影的导演陈国星说:

“在新中国这块贫瘠、落后的土地上造原子弹,条件太艰难、太不容易了。”

那些在如今听来,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聂荣臻、张爱萍、邓稼先、程开甲...

在当年,无一不是隐姓埋名。

由此,从一开始,《横空出世》的拍摄团队就已确定,电影反映的历史是真实的,但真实人物的名姓却不在片中出现。

只因这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功劳,这一定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产物。

比如,电影中留美归来的麻省理工博士陆光达,原型即是我国核事业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的邓稼先院士,而率领部队开赴西北的将军冯石,则是我国第一位核司令张蕴钰将军。

在距离南疆铁路马兰站10公里的地方,立着一座纪念碑——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

年,正值基地创建50周年。

医院住院的张蕴钰将军,病情却加重了。

病床上,他嘱托儿子为基地写去贺信,其中几句,至今读来,仍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马踏西陲,兰花问早。精心梳妆五十载,神韵世人晓!”

这几句的字头,就是“马兰精神”。

8月29日,张将军逝世那天。

家人们按照将军遗嘱,未设灵堂,也未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只是在决定把将军骨灰送回老家撒在家乡的同时,留下一部分,撒在了那片名叫“马兰”的地方。

这个为共和国的明天奋斗一生的老人,几乎没人比他更清楚,咱中国人当年为了挺直腰杆,究竟承受了怎样的委屈?又付出了何种的艰辛?

电影中,原子弹第一次试爆前夕。

原型正是张蕴钰将军的冯石,曾和科学家陆光达一同坐在那片黄沙大漠上,两人有过一段敞开心扉的对谈。

忆往昔,冯石将军无法忘记,在朝鲜战场上,“我们的士兵被凝固汽油弹炸成了火人,他们挣扎着、叫喊着、喊着爹、喊着娘...”。

饰演冯石将军的李雪健,几乎是噙着泪完成了这段表演。

情到深处,他一字一顿、铿锵有力的脱口而出——

在那个年代,这又何尝不是每个中国人心底里最想说的话?

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曾披露过一份清单,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提交的一份对外核打击作战计划。

在这份长达多页的文件中,详细标记了欧亚大陆座城市,作为核打击目标,每个城市旁边,都有一个原爆点——

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天津、重庆、武汉、太原等...一百多个中国城市也位列其中。

或许现在很多人都不知晓,我们曾真正地被核武器瞄准过。

之所以美国的原子弹没有落下来,除了当时有苏联制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坐在了世界原子能的“谈判桌”前。

由此,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发展的底气。

从“门外”走到“桌前”,看似短短几步路,却是先辈们用尽一生的努力与心血走出来的。

一如新中国成立伊始,毛主席在一次大会上说的那样:

“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中国人的努力,并非只是“埋头苦干”四个字,便可一言蔽之。

年,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建设长波电台,之后又进一步要求,在中国海岸线上建立联合舰队,这无异于是把中国的海防交到了苏联人手上。

新中国是赶走了英国人、日本人,才走到的今天。

主权问题,从来都是不容商榷的底线。

中方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要求,双方关系陡然降温。

苏联方面开始拖延《国防新技术协定》的执行,专家消极讲课,不让大家做笔记,而一些关键问题也总是顾左右而言他。

10月1号,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典,刚刚结束13天访美行程的赫鲁晓夫受邀到中国观礼。

次日傍晚,中方安排了宴请贵宾的招待晚会。

外面,城市上空放起烟花,绚丽璀璨,晚会上,前排的贵宾席却空无一人。

当晚,双方领导人发生了争吵。

那根绷紧的弦,断了。

年8月,苏联撤回了所有在华专家,烧毁了所有的资料图纸,这意味着,中国人刚刚起步的原子能事业,接下来,就只能靠自己了。

对中国的两弹事业来说,年,是艰难的一年。

一方面,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系统学习两弹知识已无可能,只得重新摸索,另一方面,正是三年困难时期,饥饿无差别地降临在每个人头上。

曾有中国专家在苏联人烧毁资料图纸后,跑到未燃尽的火盆前,徒手将图纸一把掏出,试图拼上。

不想,旁观这一幕的苏联专家却嘲讽说,缺失的那块,你们光用计算机算,都要算两年。

电影里,同样对这一段有过描写。

科学家陆光达站在演算的黑板前,指着墙上的公式说:

“我们面临的困难,恐怕都在这,从这,到这,美国人用了六年,英国人用了五年,苏联人用了八年,我们没有八年的时间,两年都没有。

言罢,他又一次走过长长的讲台,指着最后出结果的位置说:

“一直要算到这,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

当时,全国只有一台大型数字计算机,放在科学院,有几层楼那么高,而且别的部门也都在抢着用。

该怎么办?

讲台上,老陆只说了一句话:

“我们没有别的窍门,就是用算盘打,也要把它给打出来。”

也许在现在来看有些难以置信,但在当时的中国,我们的原子弹研发,的确是一屋子科学家,用咱老祖宗的发明,硬生生拿着算盘噼里啪啦打出来的。

放眼世界,从开始研发,到第一次试爆成功,英国人用了13年,法国人用了15年。

而我们中国,只用了不到7年。

年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横空出世。

霎时间,烈焰凌空、天地轰鸣。

冲击波下,发射塔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用于效应试验的飞机、坦克、大炮、各种汽车、建筑群,一一被掀翻、被炸毁。

天空中,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降临人间。

时隔58年,当我们再次回望这一扬眉吐气的壮阔景象,犹止不住为之泪目。

弹幕上,网友们齐整的留言不断刷屏——

“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种花家的历史,要分成两段来写了”

......

而这爆炸的背后,是无数人夜以继日的付出,亦是无数人不计生死的操劳。那一声巨响,更是让我们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腰杆子。

年9月18日,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受到了共和国的隆重表彰。

他们的贡献、才智与创造,足以配得上那块沉甸甸的、纯金打造的奖章。

但也请大家不要忘记,造就“两弹一星”的,不止有这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还有他们的亲朋和深爱的人,以及他们身后那个伟大的国家和人民。

提起钱学森当年的回国之路,很多人都知道有多艰难,却鲜有人知,他的家人甚至险些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因莫须有的罪名,钱学森曾遭到美方拘禁,直到在中国政府不断的斡旋和交涉下,才终于被放行。

回国的码头上,面对闻讯而来的媒体记者,他许下诺言:

“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10月8号,在海上颠簸了半个多月的“克利夫兰号”,终于抵达香港。

钱学森一家人,慢慢行过罗湖口岸一段米长的大桥。

他们看起来面色如常,现场却暗流涌动。

当时,由于这个大桥属于“两不管”地带,反动分子隐蔽于人群中,极有可能发生意外。

据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事后回忆,全家人都做出了「牺牲自己,保护钱学森」的打算——

只要一听枪响,钱学森的妻子要立即把孩子推开,就地卧倒,然后趴在钱学森身上。

风平浪静的归国路背后,危机四伏

好在,一切顺利,钱学森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

而隐姓埋名28年搞两弹的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同样令人尊重。

去罗布泊之前,许鹿希曾问邓稼先:

“调哪去?”

“去干什么?”

“你到了把信箱的号码告诉我,我给你写信。”

以上所有问询,邓稼先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回答:不能说。

许鹿希夫人仍记得当时邓稼先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坚决——

他说,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也值。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一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邓稼先参与了32次,其中15次,是现场总指挥。

年,在一次核试验中,核弹从高空直接坠落,却并未炸出蘑菇云。

一吨重的核弹,如果落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无法想象的灾难。

作为设计负责人,邓稼先不顾劝阻,在防化兵确定了核弹的大致位置后,执意驱车亲自检查核弹发生事故的原因。

这个最了解核弹危险程度的科学家,却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了带有强烈放射性的弹头碎片。

之后检查发现,核爆并未发生。

邓稼先告诉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赵敬璞四个字:平安无事。

但这个“平安无事”,是全国人民平安无事。

邓稼先心里清楚,自己是一定会出问题的,于是返程之前,一向不爱拍照的他,主动提出要和赵敬璞合影。

照片上,两个穿着防化服,连面貌都看不清的人,留下了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合影。

年,邓稼先到北京参会,因身体极度虚弱,医院。

经过检查,他的癌症,已经到了中晚期。

当时陪在病床前的夫人许鹿希回忆说:

“就连尿里面,放射性都很厉害,各种指标都坏得一塌糊涂,尤其肝脏,破坏得非常厉害。”

大夫问她,是什么毒素让他破坏得这么厉害?许鹿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她一无所知。

即使如此,邓稼先还是要走,还要上前方去,气得许鹿希跺着脚跟他吵,说他必须得休养。

为此,躺在病床上的邓稼先还跟夫人开玩笑,“我不去工作、不挣钱,没有工资,怎么办呐?”

许鹿希回他,“你一分钱不挣,没关系,我养你”。

但邓稼先没听,还是走了。

多少年以后,许鹿希才知道,当时邓稼先正在突破中子弹,非常需要他。

《我和我的祖国》中,由张译饰演的科研工作者高远

原型即是邓稼先和许鹿希

年7月17号,国务院为邓稼先颁发了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获奖之后,他写下了人生最后的感言:

“核武器试验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作为一个代表而已。”

正因如此,我们才不该忘记——

核爆后,为采集到最好的样本,第一时间冲进蘑菇云的空军运输航空兵机组成员;

在食物短缺的三年困难时期,仍打趣着“喝一口酱油就能坚持工作一小时”的科研工作人员;

安装托举铁塔的工程兵们,在奉命迁到公里外的驻地后,甚至连爆炸的闪光都未能亲眼目睹...

托举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铁塔,上部因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而气化,塔底地表熔化成玻璃态,剩余塔身则倒塌扭曲成了麻花状

因为无数个他们,又一次证明了——

一种飞蛾扑火般的英雄主义叙事,仍活跃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

尽管你我,可能连他们的名姓,都不曾知晓。可我们不会忘记,也不敢忘记,只因:

没有他们的劳动和付出,

没有他们的青春热血和默默无闻的工作,

我们中国人的腰杆,就挺不直。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像一颗颗微不足道的原子。

但当他们无比紧密地汇聚在一起时,就能爆发出比原子弹还要强大百倍、千倍的力量。

这力量,足以改天换地。

谁把祖国人民放心上,人民就会把他举过头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