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白的关山月,能够让心跳在空中看边关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脸部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我们已经读了李白的《关山月》,也能够利用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让自己产生一个意境,就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由明月、云海、天山组成的图画,让我们在意境中看到了茫茫的云海,云海之上还有一轮明月,云海的下面才是连绵的天山。

根据《关山月》开头这两句诗,还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这个意境的视角并不是由下往上看的,而是站在云海上平视着云海的,就跟站在海边看大海的视角一样。

当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这么一幅意境的时候,仿佛我们自己也像出尘的神仙一样,来到了空中并站在了云海之上,可以平视眼前的云海和明月,也可以俯看地上的天山。如果能够以俯视的视角,再来读《关山月》这首诗的后面部分,就会觉得非常通顺,整个意境也非常连贯,不会出现脑子拐弯的感觉。

由此就可以明白,李白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用站在空中看边关的视角,才会悲叹边关的杀伐征战给人们造成的悲伤痛苦。

李白仅仅只是一首诗的意境,就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也让我们通过意境,理解到了李白写这首诗的心情。

读了李白的《关山月》,能够让人产生站在空中来俯看人间的意境,像这样的唐诗宋词还有很多,如柳宗元的《江雪》等等,正因为这些诗词能够让人的心灵像跳在空中一样,所以读这样的诗词就有一种飘然出尘带有仙气的感觉。

对于《老子》、《庄子》、《阴符经》这样的道家经典来说,比李白站在云海看人间的视角,就不知要高多少了,因为道家经典是站在道的高度上,再来看宇宙天地的,其所用的文字更加抽象,所阐述的道理更加深奥,所形成的意境当然更加虚无缥缈。

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道的高度上,而绝对不可以继续用人的视角来看道家的经典。

道家文化之所以发展成为后世的道教,在《抱朴子》等道经上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修仙方法,在唐宋元明清的道家之所以盛行内丹术,道家之所以会被世人误以为就是修道成仙,就因为道家的思想本来就是站在道的角度上来俯看人间的,本来就好像是神仙一样飘然尘外神游天外的。

老子的《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自从《道德经》、《阴符经》等经典传世以来,对这些经文的注解不知其数,但是绝大多数的注解,都是站在人的角度上来解释天道的。其实,这已经从根本上就脱离了道家文化的本旨了。

如果能够把我们的心灵,上升到道的高度,站在“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高度上,再来看“道生万物”以及“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不是就有了俯看人间的感觉?是不是跟以前坐在椅子上读这两句话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能让心灵站在道的高度上,就能有一种似乎是身心分离的感觉,似乎心灵已经跑到了宇宙天地的外面,而身体还坐在椅子上,这就是让心灵冲破身体的束缚,让思想不再受身体的限制,也就是抛开自我达到无我境界的第一步。

老实说,无论是学道学儒还是学佛,如果不能让心灵突破自己的身体,一切都是白搭。无论是道家理论还是佛家理论,都是以心为主,如果自己的心始终被束缚在身体之内,心也就始终只有身体这么大,只有让心冲出身体,充满宇宙天地,心才能达到道一样大,才能圆满。只有心圆满了,身和物才会跟着圆满,而不是身体圆满了心才圆满。

至于天道究竟是什么,在我们还没有完全读懂《道德经》、《阴符经》之前,可千万不要自己去猜想,因为很多古人写的文章,习惯于先提出一个结论,或者先提出一个总纲,然后再慢慢展开,不像我们现代汉语,先讲述了原因理由然后才得出结论。

最怕有些人,就喜欢用现代汉语的思路来读解古文,一看到“道可道”、“观天之道”,就认为道就是客观规律、自然规律等等,或者仅凭自己的主观猜测就给道作一番自以为是的解释,然后再把这些自以为是的解释套在后面的经文上,这是很糟糕的读书方法。

既然《阴符经》的开篇提到了“观天之道”,我们也知道天是离我们很高的,再根据《道德经》,道是在宇宙天地之前的,所以我们的心灵就必须要跟着经典上升到道的高度,而不可以继续赖在地上。

当心灵上升到道的高度上之后,就似乎会有身心分离的感觉,在天外的是自己的心灵,坐在椅子上看书的是自己的身体,但自己的身体还是受天外的心灵所掌控的,当天外的心灵对身体发出指令的时候,身体就会去实施心灵的指令,如果心灵能够按照道的要求对身体发出指令,身体的言行也就符合了道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执天之行”。

这些内容,都是以前想讲却还没来得及讲的,是属于具体的心法境界功夫,只要明白了以上的道理,要达到“意出尘外,神游天外”的境界和“执天之行”的功夫,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啊?这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只要理论学通了,境界功夫只是一念之间的事。

自从拙性《站在道的高度,让心灵跳在空中看自己,才有智慧看清一切》发布了以后,收到了好几位读者网友的评论,还有读者网友在评论区提问:怎么站在空中看自己?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算是问到了点子上了,因为这是由文入道的必经之路,也是道家文化的入门功夫。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当我们读了李白的《关山月》,并且在脑海中产生了站在云海之上俯看天山的意境时,就能以俯视的角度来看“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等后面的内容,就好像自己已经站在了空中俯看着整个边关。

然后用同样的原理,当我们读到《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不是也来到了宇宙天地未生之前?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虚无缥缈又一无所有的意境,然后在这个意境中,又无中生有的产生了宇宙天地,然后又到了自己坐在椅子上。这个时候再体会一下,现实中自己坐在椅子上的这个场景,也仿佛是在自己的意境之中?是不是也是在自己的俯视之下?

如果还不清楚,我们再利用李白《关山月》来一一对应一下。

一,当读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就能出现一个自己跳在空中,平视着云海的意境;当读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也能出现一个仿佛来到了宇宙未生之前,看到了一片虚无缥缈又一无所有的意境。

二,当读到“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时,我们就会出现了俯视边关的意境;当我们想到道生万物之时,也会出现俯视着宇宙天地万物诞生的意境,然后自己坐在椅子上的场景,也出现在自己俯视下的意境中了。

这里面唯一不同的就是,意境中边关的场景,是根据李白的诗而产生的;意境中自己的身体坐在椅子上的场景,是根据现实的实际情况产生的。也就是说,意境中的边关,是根据李白的诗,在意境中想像出来的;意境中的身体坐在椅子上,是根据现实情况,再想像到意境中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中的坐在椅子上的身体,是不是成了意境中的另一个“他”?以这样的视角再来分析“他”的一切,是不是就是抛开自我的看自己了?这不就是站在空中看自己吗?

其实,这个心法,就跟我们平时常说的换位思考,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道家文化所换的位,不是将自己当成对方那么简单,而是要将自己的心灵当成道,让自己的心灵站在道的高度来看一切,这当然就会比换位思考看得更清楚了。

对于另一位读者网友提出的问题:道不是说有多高,而是剥离了一切现象、表象后的世界本质。我们将在文章中,再详细回答。

若能让心灵站在道的高度上,再来看《阴符经》后面的五贼等内容,就肯定会容易多了。

站在道的高度,让心灵跳在空中看自己,才有智慧看清一切

奇门遁甲真的就是《阴符经》吗?请看支持者是怎么说的

《阴符经》所说的观天之道,观的是老子的道?还是五贼的道

曹操这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历来的解释一定对吗?真不一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