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诗词里的西域新疆 [复制链接]

1#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s://m.39.net/disease/a_9330487.html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以上都是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大诗人王昌龄、李白、陈子昂、辛弃疾等人对西域的描摹,有的人来过,踏过漫漫黄沙,有的人通过远道而来的商队,道听途书西域的苍凉、雄浑、铁血,对当时异域风情的向往之情。

随着隋朝将吐谷浑歼灭,穿越河西走廊,西域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边塞诗逐渐多了起来,尤其到了“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时期,边塞诗已经初具规模,随着大唐一统天下,边塞诗完全成熟起来。盛唐边塞诗有两种,一是没有边塞生活的情形的人所题写,二是亲入大漠,逐黄沙亲眼见证了边塞之苦的人所写。前一种,虽然没有生活体验,但他们心中融入了深深地边关情结。很多人以“凉州词”为题作诗,因为当时的凉州是河西走廊的终端,过了凉州即是塞外。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神往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热血奔涌的血性和渴望跃马扬鞭塞外建功立业豪情带来的莫名的亢奋,都促使着他们能够在“春风”吹不到的玉门关外有所建树,因为这股力量在“马上催”,促使他们恨不得大展宏图。

战争带来的是冷兵器时代最为无可奈何的悲剧,年年代代刀兵狼烟从河西走廊蔓延到中亚,“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杜甫感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崔颢接上话题诗“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还有一种人,他们不是大漠边陲的匆匆过客,而是谋一份官职,定居下来几年,按现代说应该是“基层锻炼”?还是“镀金”?他们可谓是真正的边塞诗人。因为,在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对个人博取功名仕途有进算是有加分项的。茫茫大漠,血舞黄沙的西域迎来了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岑参,还有一位是高适。公元年,岑参第一次来到安西幕府当上了“书记”官,此时的他是一位三十岁青年“投笔从戎”的英雄。

从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穿阳关,最后来到了库车安西。这段行程是古丝绸之路上最危险的一段,行程近余里,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他一路上对边塞奇景的感慨直抒胸臆,写下了“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但是,到了真正的西域地,又是一番景象“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在《白雪歌送武判官进京》更是以新奇浪漫的眼光,描绘了新疆冬日风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另一位高适,做的官职竟是一样,在河西幕府,但是比岑参晚了些年头,经过这段锻炼之后,安史之乱后被朝廷提升到了淮南节度使的任上,是边塞诗人中官爵最高的。最有名的当属《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千古绝唱。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如今站在历史的门槛上遥想一千多年前的那时长安,多少征战男儿白发遥望之地,驼铃声声,粟特商人带去对玉门关内春风及家人的思念,酒肆林立之中不乏胡姬当垆卖酒,更多以穿上胡服,随着音乐跳起胡旋舞,西域草原文化随着诗人的笔下大规模地融入了中原的农耕文化之中,之后,直到王洛宾西部歌王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和改编的歌曲在中华大地上再次响起,西域文化才又一次深深地浸染到了中原文化之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