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大家应该都不会忘这首诗吧,这应该是我们接触的最早的几首古诗之一了,相信很多人都在不明其意的时候就已经完全背诵下来了,也许由于太早的时候就太熟了,缺少了某种震撼,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另一首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传唱也很广泛,虽然没有进入小学课本,但喜欢诗词的朋友应该都记忆深刻,这首词叫《凉州词》,实际上是唐代曲调名,作者应该是按七绝的格式来填的,这首和王翰的“葡萄美酒”一首都分到七言绝句里。后人有对王昌龄的“秦时明月”、王翰的“葡萄美酒”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进行对比,要选出一首最好的七绝(七绝压卷之作),却没有什么结果,可以这几首都是非常出色的。这三人中,王之涣和王翰几乎差不多,大部分诗作应都埋没于历史的黄沙之中了,相对来说,王翰似乎更有才气,而王之涣被流传下来最大的特点是“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而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王之涣墓志铭》)也就是说当时他的诗就被制作成乐章,广为传唱。而他也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再加上岑参,就是传说中的“四大边塞诗人”。
但史书中对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只活了55岁,当然,哪怕在盛唐,估计应该也超过平均年龄了吧。但传说中的故事还是有几则的,虽然传说多有夸张,但再夸张应该也有根源,我们不妨只当看看吧
关于诗: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年冬天,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在长安闲居时。在一个飘着小雪天气里,三人一块到旗亭饮酒。当时酒楼里有梨园班子在演唱,演唱到高潮时,出来四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开始演唱当时著名诗人的诗歌。三个人边喝酒,边在旁边观看。高适突然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从来没有分出高低来。今天我们打个赌,看这四个姑娘唱谁的诗多,就算谁赢。”三人纷纷表示赞同。第一个姑娘出场就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高兴地说:“是我的。”第二个姑娘接着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高兴地说道:“这是我的绝句。”第三个姑娘又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十分得意地说道:“又是我的。”王之涣这下真急了,负气地说:“这三个唱歌的姑娘长相也不怎么漂亮,唱的诗也没什么高明之处。”他接着指着四个姑娘中最漂亮的一个说:“这个穿红色衣服最漂亮的姑娘,如果再不唱我的诗,我这一辈子就不再写诗了!”不一会儿,那个姑娘果然出场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三人一听,哈哈大笑。
关于爱情: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开元十年(公元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关于当官: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官风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也为众多学子提供了参考。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通过庭审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并且背上有抓痕。继而破案。
看来狄仁杰也的影响力也许真的不小呢。
不对这些故事进行评价,有时朦胧也是一种美,想象着他有一个好名字,经历过沙场的洗礼,有弹剑而歌的习惯,或许已经足够了。而且诗人和文弱书生没有直接关系,哪怕是孔子都是要射箭骑马的,有大唐一代,李白据说十年练剑,只是长安三绝,剑被斐旻占去了,书法被张旭占去了,李白占的是诗。当然,就连张旭的草书据说也是从剑舞中得到过灵感,那是个“彪悍”的时代,彪悍的书生,不需要解释。
那时,剑只是玩的或代表身份的,私斗也可能用到,但在战场上,其实还是用长兵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