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敦煌石窟艺术十六国北朝莫高窟参观预约 [复制链接]

1#

石窟这一独特的艺术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注重修行,古代印度的佛教徒在远离城市的山中凿建石窟,用来修行和礼拜。建于城市中的寺院与远离城市的石窟,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与壁画结合的综合艺术。敦煌石窟艺术从4世纪到14世纪持续不断的营建,留下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是中国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财富。

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营建经历了十六国(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共十一个时代,历时一千多年。清朝至民国年间,莫高窟仍有信众对石窟进行维修和补塑、补绘。至今,莫高窟还保存着多个洞窟,其中有多身彩塑,多平方米的壁画。

北朝(年—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灭亡南朝陈,完成了统一大业,所以没被称作北隋,而是被后世称为隋朝)。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为止,与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对峙,合称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县境内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境内的五个庙石窟。在古代都属于敦煌文化圈内。

敦煌壁画按主题内容可分为七类:1.尊像画、2.佛经故事画、3.经变画、4.中国传统神仙、5.佛教史迹画、6.供养人画像、7.装饰图案画。

经变画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佛教艺术,敦煌石窟共有三十多类经变画,如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华严经变等等,它们形式多样,各骋奇思妙想,表现了当时人们想象的佛国世界。

据唐代的文献和莫高窟唐代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年)一位叫乐僔的高僧在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不久,另一位高僧法良在乐僔的窟旁又开凿了一个石窟。此后,石窟开凿就越来越多,到了唐代,已达一千多座。这一片石窟被称为“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莫高窟大部分洞窟集中在南区,年斯坦因在莫高窟对他认为有价值的洞窟进行了编号,共编18号。年伯希和最早对石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并对洞窟作了编号,共有号,其中又有一些洞窟编为另一些窟的附号,把附属部分合起来,共有多个洞窟编了号。伯氏的编号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洞窟的依据。年张大千在敦煌对莫高窟进行重新编号,共编号,其中又包括一些附属耳洞,合起来也有多窟编了号。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后,开始对洞窟进行更为科学和细致的调查编号,于年公布了新的编号,共有个。

莫高窟北区洞窟

莫高窟北区共存洞窟个,包含原已编号的5个窟(-号)和新编号个。

石窟从功用上来看,主要有:礼拜窟、禅窟(用于坐禅修行)、僧房窟(用于僧人的生活)、瘗窟(用于埋葬死者)、廪窟(用于贮存物品)等等。南区除了少数的禅窟外,大部分都属于礼拜窟,供人们观瞻拜佛,因此窟内造出佛像,绘制壁画。另外几类洞窟都集中在北区,大都没有塑像和壁画。

年,画家李丁陇到敦煌临摹壁画,他是第一个到敦煌临摹壁画的人。年,画家张大千到敦煌开始了为期近两年的临摹和调查。张大千为洞窟编号共编号,并大致分出了洞窟的时代。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编号没有公布之前,张大千的敦煌石窟编号被学术界普遍采用。年画家谢稚柳也到敦煌临摹壁画,后来写成了《敦煌艺术叙录》。

年6月,中国教育部成立“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由画家王子云任团长。

向达于年参加由中央研究院组织的西北史地考察团,任考古组组长,从年至年开始对河西走廊及敦煌石窟、阳关、玉门关遗址作过考古调查。

年1月,中国政府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隶属教育部。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敦煌石窟无人管理的时代从此结束,对敦煌石窟有计划的保护与研究工作逐步展开。

十六国北朝的敦煌石窟艺术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莫高窟营建的第一个阶段,据考古学家的分期研究,现存石窟主要分为四期:(1)十六国的北凉(-);(2)北魏(-);(3)西魏(-);(4)北周(-)。其中的年代与实际朝代更替有些差别,主要是以敦煌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定的。

(年~年),十六国时列国之一,都城姑臧,传二主。开创者是段业。年蒙逊诬男成谋反,段业斩男成,蒙逊以此为借口攻杀段业,仍称凉州牧,改元永安,继承凉州王霸之地。

北凉的三个洞窟中,第窟是禅窟,第窟平面为方形,窟顶近似覆斗顶,第窟则是纵长方形盝顶窟。

窟(北凉)禅窟

多室组合的禅窟形式,源于印度的毗诃罗窟。毗诃罗(Vihara),指僧院、僧房,也称精舍。既是出家人起居生活之处,也是修行之所。

窟(北凉)殿堂窟说法图第窟北壁

第窟南、北、东壁的大部分壁画都画出千佛的形象。千佛,包括过去世庄严劫千佛、现在世贤劫千佛、未来世星宿劫千佛,称为“三世三千佛”。

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按照佛教的理论,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无数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众生。而每一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

天宫伎乐与飞天第窟窟顶南披

飞天是壁画中一个特殊的角色。佛经中在叙述佛说法的时候,常常会讲诸天前来歌舞或散花供养,在有关佛本生、本行等故事中,悉达多太子诞生、成长出家以至最后成佛等许多重要的场合,都会描写诸天人、天女赞叹歌舞或者散花的情景。

天宫伎乐是指在天宫歌舞和奏乐的天人。壁画以连续的圆拱顶建筑表示天宫,下部还画出凹凸状的栏墙。每个圆拱形建筑中有一身天宫伎乐,或舞蹈、或奏乐。正是表现佛经所记弥勒所居兜率天宫的天人、天女奏乐、歌舞的情景。

藻井第窟窟顶

窟藻井装饰十分华丽,有不同表现形式的忍冬纹作边饰,中央为圆形的莲花,岔角分别有火焰纹及飞天。在井心向上凸进形成的侧壁,还画出垂角纹样。

佛光图案第窟

第窟的佛光图案包括头光与背光两部分,头光分出5层,分别用石绿、土红等颜色形成变化,分别画出火焰纹和千佛;背光也有五层,分别有忍冬纹、飞天和火焰纹。背光顶部通常为尖形,大约为了表现火焰的样子,把飞天画在背光里。

双树龛第窟北壁

圆拱龛的佛龛两侧分别浮塑出一棵树,树冠部分向中央倾斜而代替了龛楣的形式,称作双树龛。

交脚菩萨像第窟西壁

第窟这身菩萨彩塑高达3.34米,是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石窟中最高的塑像。由于塑像高大,本窟没有为主尊开佛龛,这也是敦煌石窟中独特之例。

毗楞竭梨王本生第窟北壁

北凉壁画的故事画包括本生、本行和因缘故事。本生(Jataka)是指佛前世所做各种善行,本行是指佛现世的生平故事(也称佛传),因缘是指佛陀教化众生的故事。

楞竭梨王本生故事表现毗楞竭梨王为求得婆罗门劳度叉说一偈言,不惜身命,让人在自己身上钉一千个钉子的故事。画面描绘毗楞竭梨王端坐中央,头上方左右两侧各画飞天一身,右侧画一婆罗门左手扶钉,右手挥锤,正在向毗楞竭梨王的胸部钉钉。毗楞竭梨王的胸腹双臂上,有用石绿色画出的锥形钉状物若干个。毗楞竭梨王左膝下画一眷属,单腿而跪,右手遮面作痛哭状。

毗楞竭梨王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

(年~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

敦煌北魏石窟可能营建于北魏中期以后,大约为和平六年(年)以后到太和十九年(年)。与北凉石窟相距较长的时间,所以,北魏诸窟与北凉石窟不论彩塑造像还是壁画艺术都存在较大差异。北魏时期共有12个洞窟,包括第、、、、、、、、、、、窟。

莫高窟第窟内景

中心柱窟是北魏时期最流行的洞窟,中心柱窟的特点是:主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洞窟中央靠后部有一座象征着佛塔的方柱,上部与窟顶相连。方柱四面开龛造像,一般在正面开一大龛,其余三面分上下层各开一龛。中心柱占据了洞窟后部的主要空间,环绕中心柱形成一个迴廊,以供信众环绕塔柱右旋观瞻和礼拜。洞窟前半部较为开阔,顶部为中国式的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中心柱窟往往在门上部有明窗,用以采光。莫高窟第、、窟都是较为典型的中心柱窟。

佛像第窟北壁

第窟北壁东侧下部龛内的佛像结跏趺坐,着通肩袈裟,双手置于腹前,全身好像包在袈裟里,显得很完整,仅以细细的阴刻线表现袈裟的衣纹。头微向下倾,目光下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全身的静态更衬托出眼、嘴的微小的动作,从而体现出一种出自内心的笑容。同窟的其他佛像面部表情也有同样细微的处理。

说法图第窟北壁北魏

北魏时期的佛像仍然是以说法图为中心。第窟北壁人字披下的说法图,佛像较大,佛两侧胁侍菩萨体形也较大,在胁侍菩萨旁边还各有一身体形较小的菩萨像,菩提宝盖两侧的飞天也各有二身。

药叉第窟西壁北魏

药叉,即金刚力士,是佛国世界的护法神。在古代印度,药叉是树神、地神、山神、丰穰之神。药叉又分男性药叉(Yaksa)和药叉女(Yaksi),特别是药叉女为地母之神,有丰穰与繁殖之神的意味。在佛教产生之前,药叉信仰在印度就有深厚的传统。佛教产生后,也把药叉作为守护之神,在巴尔胡特和山奇大塔的雕刻中,药叉的形象往往雕刻在大门的两旁,具有守护神的性质。药叉的形象传入中国,一般都是作为守护者的形象出现,表现为肌肉丰满、力量充沛的勇健形象。在敦煌北魏石窟中,药叉基本上是固定在洞窟四壁和中心柱四边的下沿,药叉下部还画出山峦和河流。表现药叉守卫佛国世界,具有护法镇邪的意义。

萨埵本生故事第窟南壁

萨埵本生讲的是古印度宝典国国王有三个王子,最小者名萨埵。一天,萨埵与二兄到树林间游玩,返回的路上,见到一只母虎和几只幼虎饥饿得躺在地上奄奄待毙,兄弟三人皆生恻隐之心,但却想不出救助它们的办法,因为老虎只吃新鲜血肉,不吃别的东西。萨埵太子决心用自己的躯体来拯救这些饿虎,他让两个哥哥先走一步。自己返回饿虎旁边,让虎吃他。但虎已经饿得无力咬他。萨埵登上山岗,以树枝刺破喉咙,从山岗上跳下去,血流虎旁。虎先吸食他的鲜血,然后把他的肉吃掉。萨埵二兄发现弟弟不在,急忙返回寻找,只见一堆白骨,他们知道萨埵已经舍身,便匆匆回家告知父母,国王和王后得知萨埵已死,非常悲痛,就在萨埵死的地方,造塔供养。萨埵本生故事绘于第窟南壁。采用异时同图的方法,在一幅画中表现五个连续发展的情节,完整地表现出故事的全过程。

鹿王本生(局部)第窟西壁

鹿王本生故事讲述古代印度的恒河岸边树林中,生活着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一天,有人失足落水,大声呼救。九色鹿奋不顾身地跳入急流,救起溺人,溺人感激,长跪谢恩。九色鹿说:“不用感谢,只希望不要把我所在的地方告诉别人,人们贪图我的皮毛,会加害于我。”溺人允诺发誓而去。那天夜里,王后梦见一只美丽无比的九色鹿,醒来后便要求国王去捕猎九色鹿,用鹿皮给自己做衣服。于是国王宣令:有告知九色鹿踪迹者,赏以重金。溺人见利忘义,贪图重赏,便到王宫告密。第二天,溺人带着国王的兵马,来到了九色鹿所在的树林。九色鹿正在午睡,好友乌鸦把它叫醒。这时国王的军队已将它包围,九色鹿四面张望,见到溺人,顿时明白原因。它从容不迫地走到国王面前,向国王讲述救起溺人的经过。国王听后非常感动,想到一只鹿竟有如此情义,当即下令全国不允许捕杀九色鹿。溺人遭到报应,身上长满了毒疮。这个故事画在第窟西壁,采用长卷式构图,表现(1)溺人落水、(2)九色鹿救溺人、(3)溺人跪鹿前谢恩、(4)王后要求国王捕鹿、(5)溺人告密、(6)国王出行捕猎、(7)九色鹿在国王前告知始末等情节。

来源:塑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