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总觉得那种战场的恢弘气势以及人性的深刻描述令人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忘怀!然而东方历史上却有一段千里营救的战争壮举,其惨烈与精彩程度远胜于《拯救大兵瑞恩》!史称“十三勇士归玉门”!
十三勇士归玉门
前言
《帝王世记》记载“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汉朝的强大是对外呈现出绝对碾压之势的那种强大!即使是在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状态下,各路军阀也是能够轻松吊打周边游牧民族。(例如曹操在参与中原的争霸过程中还能腾出手来一举灭了乌丸!)
很多人都知道,汉朝对外的主要对手是匈奴,因为匈奴居住在茫茫大草原上,且逐水草而居,又兼多为骑兵纵马来袭,往往来去如风,超强的机动性常常令汉军赶到之时,匈奴大军已逃走多时,难以有效的对其进行军事打击。
自从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对匈奴连续用兵之后,匈奴便被强大的汉朝按在地上一顿摩擦之后老实了很多,同时也衰弱了很多!
但是匈奴人是草原游牧民族,这个族群的天性就是劫掠,因为草原上没有各种生活必须的手工艺品,他们只能用有限的牲畜与汉人进行贸易,但是这些贸易往往满足不了他们的现实需求,因此,无本买卖常常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
一汉敌五胡
对于匈奴来说,面临的现实更加残酷!先看装备~对面的汉族士兵往往身披铠甲、腰挎长刀、身背强弓劲弩,武器清一色的钢铁打造!而这帮匈奴人本质上都是一帮穷牧民、猎户,身上穿着兽皮、弓箭的箭尖是用动物骨骼打磨的,偶尔有人能有一把铁质的短刀,这种对比用“寒酸”来形容匈奴士兵都显得过于奢侈!
再看训练~匈奴人都是牧民为主,虽然整体组织来说军事化程度比较高,但是单兵战斗力确实很感人!对面的汉军在投入战场之前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训练、考核、选拔,投入战场的基本上都是职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专业部队!汉军与匈奴军相比就像是职业军人与乌合之众的对比一般!
故而当时有“一汉敌五胡”之说!即一个汉军士兵可单独抵挡五名匈奴士兵而不落下风!
故事背景
简单介绍完了当时双方的军队战斗力对比,再来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汉朝在经历了西汉对匈奴的毁灭性打击之后,到了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无暇顾及匈奴之际,匈奴便将势力向西域渗透!当时的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其中南匈奴内附汉朝,而将势力渗透到西域的正是北匈奴。
待到东汉建立,国家实力逐步恢复之后,东汉政府开始了对西域的经营,于公元74年,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并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己校尉。但是第二年,远征西域的大军刚刚班师回朝,北匈奴就发兵攻陷了车师后国,并裹挟着车师国的军队一起进攻耿恭驻地。
战争经过
当时,耿恭仅率领一百人的队伍守在金蒲城,却被匈奴两万大军团团围住!但是这仅仅一百多汉军就将匈奴潮水般的大军连续击退,更可怕的是这支一百人的队伍在耿恭的率领下竟然半夜去劫匈奴大营,还能将匈奴打的溃败而去!几乎令匈奴大军吓破了胆!直呼“汉兵神,真可畏也!”
耿恭
耿恭料定匈奴大军虽然退去,但是必定还会去而复返,手下将士也有一定的伤亡,金蒲城不利于防守,故而耿恭将部队转移到了疏勒城。果然不久之后,匈奴大军又来进攻!漫长的拉锯战就此展开!
匈奴大军团团围住了疏勒城,断绝了城中水源。守城将士们缺水的状态下甚至一度“笮马粪汁而饮之”。好在后来钻井获得了水源,解决了饮水问题。
但是能吃的东西甚至连弓弦上的牛筋、铠甲上的皮革都煮了吃。史载“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同样城外匈奴人的日子也不好过,攻城的话得不断地死人还打不下来!耗着的话数万大军的补给也很费劲!于是匈奴人开始软硬兼施的招降耿恭,许诺让耿恭做白屋王。不但高官厚禄,还有美女相赠!出乎匈奴人的意料,耿恭答应了让使者入城谈判。
匈奴使者满心欢喜地以为能立个大功,却不知此行便是不归路。一进城门,匈奴使者便被耿恭拿下,带到城头一刀杀了,并且将士们将匈奴使者用火烤了吃了!一千年后岳飞《满江红》里的那段“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便是出自这段典故!
激战疏勒城
被激怒的匈奴人开始疯狂地攻城!城下堆满了匈奴人的尸体,同时守城的将士也一个个陆续地倒下。攻守双方进入了精神与意志的较量!
救或不救?
前方激战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都城洛阳大殿之上,新继位的汉章帝与群臣展开了激辩——到底要不要派大军远赴千里之外救援耿恭的部队?
最终,司徒鲍昱掷地有声的一段话驳斥了所有异议,结束了这次辩论,也拉开了汉朝大军千里救援的大幕。这段话今人读之仍有荡气回肠、豪情万丈之感——
“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简而言之,大汉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
于是公元75年冬天,由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组成的联军,共计有七千人,朝着西域都护府的方向出发了。援军中,就有耿恭部将范羌在内。
疏勒城的位置大致在天山北麓,一般认为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奇台县城南,看一下地图了解从最近的酒泉到疏勒城的大致位置:
酒泉到疏勒城
到了公元76年正月,救援大军到达了柳中城,但是原先镇守此处的柳中城守将陈忠早已战死。并先后击败了匈奴与西域诸国联军,车师国也立刻向汉军投降。好在救援部队此时救下了关宠的余部。
此时问题又来了,大军是否要翻过天山到达天山北麓的疏勒城去救援耿恭?很多人都认为疏勒城中的守军一定也都战死了,翻越茫茫雪山已经毫无意义,只是徒增死伤而已。
但是耿恭的部将范羌仍然坚信耿恭等人还活着!一番争执之下,几个将领一合计,分给范羌两千人去救援耿恭。于是这两千人翻越茫茫雪山,最终到达疏勒城下。史载援军与疏勒城守军相见“开门,共相持涕泣”。
范羌带领两千援军终于迎回了疏勒城中仅存的26人,这26人均已到达了心理与生理的极限,几乎完全是靠着超人的毅力支撑着活下来的!最后这26人只有13人活着进入了玉门关!
史载,当时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这13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13勇士铮铮铁骨尽显大汉勇士不屈的气节与雄浑气魄!是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缩影!更是后世炎黄子孙不能忘怀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
后世史家如《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就将耿恭与苏武并列,同为历尽艰辛、不忘故国的表率!为华夏忠魂的代表!
后记
史书上曾记载过,在耿恭守卫疏勒城的时候,有车师后国的王后偷偷地向耿恭通风报信,通报匈奴的军情,并且还暗中资助粮饷,为耿恭坚守疏勒城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车师后国的这位王后也是汉人,虽然远嫁异国他乡,仍不忘故国。其英雄气概不输须眉男儿!
这也是那个时代,汉人对民族、对国家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