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旗亭画壁分明是三位诗人的吐槽,为什么成了 [复制链接]

1#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1/08/392959.shtml

在唐代,虽然多数诗人过着游历的生活,但是因为交通和通信的限制,诗人们的社交圈子并不大。所以一生中能遇到一两个知己,见上三四次面,已经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然而就在这不大的生活圈子里,在极少的相遇次数中,依然可以发生许多风花雪月的故事,并流传后世,成为诗坛佳话。

下面要讲的就是三位诗人的吐槽大会,旗亭画壁的故事。

大唐开元年间,冬天里的一个早上,天空中飘着小雪,长安城朱雀大街上行人稀少,三个衣着普通,但气度非凡的男子走进了一家旗亭。

旗亭就是临街的酒店,因为店铺不大,而且门口的酒旗总是被风吹得半卷着,所以叫作旗亭。

从穿着和气度上看,这三个人应该是文人,而且是失意落魄的文人,因为此刻他们正在和酒店老板商量着要赊酒。

在大唐盛世思想开放且崇尚文化的社会里,处处体现着开放与包容,文人因为没钱而赊酒的事也是很普遍的,并不会影响文人的名声。

有头脑的酒店老板不但不怕文人赊账,反倒引以为傲,因为这样做不但能博得尊敬文人的美名,而且可以借机宣传某某诗人到此一游,如果诗人很有点名气,就会引来大量粉丝来酒店消费,老板也就会名利双收。

所以当这三个文人提出要赊酒,酒店老板不但没有拒绝,还热情地将三个人带到楼上靠里面比较暖和的座位上。

这时,三个文人落座,一开口却并没有急着点菜要酒,而是在争论着一个话题。

其中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首先说道:“咱们争论半天,到底谁才是老大啊?”

“当然是我王昌龄啊!”另外一个人说道。

“你说这话我王之涣可不服啊!”三个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连忙摆手。

“就好像你俩这话我高适认同似的。”最开始说话的年轻人“啪”的一拍桌子,明显不服。

原来这三个人正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

此时的三人,虽然诗名早著,但是仕途失意。高适一个月前还在老家河南沧州的地里种麦子,就是个白丁。王昌龄则刚刚被朝廷任命为江宁县丞,一个九品小官,这个级别的官长安满大街都是。而年长的王之涣早已经辞官多年,现在只是一介布衣。

此刻,三个人为了争诗坛老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吹胡子瞪眼睛,谁也不服谁,气氛一度很尴尬。

就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鼓乐之声传来,从楼下走上来几个曼妙的身影,原来是一队轻歌曼舞的歌伎。

王昌龄眼前一亮,看着如花美眷,一个主意涌上心头,他提议说:“我们几个都负有诗名,但一直难分高下。不如今天我们比试一下,这队歌伎唱谁的诗歌多,谁就是老大,怎么样?”

高适本就年轻气盛,又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性格,听了王昌龄的提议,马上说道:“这个主意好,输了的还要付赊酒的钱!”

“哈哈,就这么定了。”王之涣也表示同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喝彩声中,第一个一身粉色裙子的歌伎走上了舞台。

丝竹声响起,歌伎轻启红唇,歌声中透着忧伤,只听她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最后一句还没唱完,王昌龄就得意地给自己斟满一杯酒,然后拿出毛笔,在白色的墙壁上画了一道,说道:“我一首了。”

音乐声响起,又一个身穿绿色裙子的歌伎上场了。她玉手轻抬,慢挽发髻,一开口,声音低沉,让人黯然销*,她唱道: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

高适不等她唱完,就把酒杯高举,痛饮了一杯,大笑着说道:“不好意思,这首是我的诗,我也一首了”。

笑声中,第三个歌伎也上了舞台,她身穿红裙,手拿团扇,开口唱得是: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正是王昌龄红极一时的诗歌《长信秋词》。

王昌龄开怀大笑,得意之余不忘在墙上再画一道,然后对王之涣说道:“我可两首了!”

王之涣却依然淡定,看了一眼舞台上,又看了看两人画在墙上的道道,轻声说道:“俗气!”

王昌龄和高适以为王之涣在骂他们,赶紧围过来追问:“你说谁俗气?”

“歌伎俗,也就俗人才唱你们那俗诗!”王之涣不紧不慢地说。

王之涣喝了一杯酒,然后胸有成竹地说:“这些歌伎品味低,看见那边的头牌了吗?如果这个歌伎不唱我的诗歌,我就认输,以后都不和你们争高低了!要是唱了我的诗,你们俩就磕头拜我为师吧!”

三个人把目光集中到最漂亮的头牌歌伎身上,琴瑟和鸣,伴着阵阵的欢呼声,压轴的歌伎登场了。

这位姑娘一袭白衣,轻施粉黛,体态婀娜,莲步款款,来到舞台中央,环顾四周,这才轻声唱道: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歌正是王之涣的代表作《凉州词》。

一首唱罢,掌声与欢呼声不断响起,有人大喊着:再来一首!于是歌伎又连唱两首,也都是王之涣的诗歌。

王之涣遇到了自己的粉丝,而且还是个最漂亮的美女,心里十分得意,问道:“你们二人服不服?”

“我服了!”王昌龄摇着头。

“我付酒钱!”高适叹着气。

说罢三人互相看了一眼,放声大笑。

这时,歌伎们过来拜见,当得知三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时,十分欣喜,纷纷向三人敬酒,三人欣然接受,喝了个通宵达旦。

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它最早出自唐朝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后来《新唐书》和《唐才子传》也转载和收录了这个故事。

故事无疑很精彩,但人们在阅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往往会被故事情节和诗人的才华所吸引,对故事中出现的诗歌并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