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因为遭受恶意污蔑和诽谤,愤而辞官归家,自由自在地过了15年悠闲生活。
这一期间,王之涣时常与王昌龄、高适等人诗词唱和,留下过家喻户晓的名篇《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还流传出“旗亭画壁”的典故。
据说,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到名叫旗亭的酒家共饮,有梨园伶人唱曲助兴,三人约定比拼,看伶人唱谁的诗篇居多。先出来的几位歌女唱了王昌龄的两首诗、一首高适的,正当王之涣闷闷不乐的时候,压轴出场的女子高歌一曲: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一听,转怒为喜,洋洋得意。
这就是广为传唱多年的《凉州词·其一》,诗人站在*河岸边远眺边塞荒凉的风光,虽然出现了“怨”字,但没有半点消沉,唯有悲壮慷慨,非心胸宽广之人如何写得出来?
诗的前两句凸显西北边塞广袤无垠的壮丽风光,视线由近而远,诗人站在*河“下游”远眺*河的源头九曲十八弯隐没在白云后面,发出感慨:“*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站在波涛汹涌的*河旁,极目远眺*河水的来处,蜿蜒曲折的山间深谷,连绵起伏的群山掩映,状似从白云中间撕开了一道口子倾泻而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玉门关堡垒孤零零地坐落在这万仞高峰之中,四周死寂无声。
既是玉门关,必然有守关的将士,孤独的不仅仅是一座城,还有城里众多戍边的士兵,“孤城”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边关将士的离愁。
诗的后两句描绘守关将士在听到《折杨柳》的哀凄曲调后勾起的乡愁,然而守土卫边、重任在肩,还需懂得自我宽慰,话到嘴边脱口而出便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千古佳句。
*营里,羌笛吹起了那哀怨的杨柳曲,何必去埋怨春光迟迟未到呢,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这西塞边陲之地的。
这首诗从视觉感官起笔,落笔从听觉角度刻画心理活动,“杨柳”本就是离别的意象,“怨”字代表一种强烈的心情,是责任重大的边关将士有家归不得的哀怨心酸,“何须”二字轻易化解了这份心伤,是一种自我开解:何必呢?
点睛之笔“春风不度玉门关”点睛之笔,既回答了前一句的自我安慰之语,又明明白白面对事实:春风既然到不了玉门关,何必去埋怨杨柳呢》就将这股乡愁埋藏心间,放下儿女情长。守卫边疆,重任在肩,一股苍凉慷慨之气油然而生!
时至今日,在祖国的边塞高原依然有这样一群的战士,他们远离家乡,割舍天伦之乐,坚守一份信念,书写不朽**,令人钦佩!#王之涣的诗#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