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共两首,唯这首最为出名。
《凉州词》又名《凉州曲》,是唐朝乐府的曲调名。凉州就是现在甘肃的武威市,因其地处西北,“常寒凉”,故名凉州。汉唐时,武威是西北最大的城市,既是东来西往客商聚集之地,也是屯兵驻*之地。由于凉州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它极具有代表性,所以当时凡是描写西北*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都依照《凉州词(曲)》填词。
初中的时候学到王之涣的这首诗,由于当时没有地域概念,加上“*河远上白云间”,很多书籍都译成:滔滔*河水从白云之巅奔流而来。我就以为凉州、*河、玉门关都在河西走廊的同一个地方。后来长大去了武威,再后来走过了整个河西走廊,才明白事实与当初的想象相去甚远。
去过河西走廊的人都知道,玉门关在河西走廊最西边,武威(凉州)在河西走廊东端,*河还在武威的东边。*河从青海省由南向北流经甘肃的兰州市继续北上,与河西走廊根本就没有任何地域关联。玉门关距*河一千多公里,凉州距*河将近三百公里,三者由西向东一字排开。如果站在玉门关看到“*河奔流而来”,既不符合地理视角,也不符作者的创作视角。
作者创作的镜头从*河由远及近,逐渐拉至四周的万仞高山,再收至孤立的关城前,这时,突然传来一阵如泣如诉的羌笛声,似乎在埋怨那杨柳没有一丝绿意。关杨柳什么事呢?这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一幅荒凉、孤单寂寞冷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凉州词》全诗虽然无一字写人,却处处如见人影,如闻人声,该诗的主人公是塞外戍边守关的士兵。恶劣的自然环境,孤独的玉门关城,毫无春色的杨柳,自然引发了常年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站在关城之上,唯见四周高山耸峙,又一次由西向东,远望故乡。故乡在哪里?故乡在很远很远的东方,很远很远的东方是*河,故乡还在*河流向那天地相接的地方,在那*河消失的白云深处。风在吹,云在走,远望故乡,他们仿佛看见了家乡的山水,妻儿的泪眼,老父的愁容,慈母的白发……一帧苍凉的景、一股凄凉的情就突兀于广袤的天地间。
玉门关独立在茫茫戈壁沙漠中,四周一片荒凉,关城中的士兵望乡不见乡、思亲不见亲的悲凉便跃然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