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00多年前武威到底有多繁华 [复制链接]

1#

武威古称凉州,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河西四郡之一。武威市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享有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那么,古时候武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小编今天抄录几首古诗词来感受凉州之美。

1.《凉州乐歌二首》

温子升(北魏)

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

史料记载,这是最早描写武威凉州的诗词。一般边塞诗歌给人留下的印象多离不开战场残酷厮杀、气候寒冷和景色荒凉,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人民生活艰苦异常。而温子升的这两首边塞诗,却丝毫不见悲凉,相反,诗中描写的凉州一派繁荣景象: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歌舞升平。

诗人这样的描述并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有客观依据的。虽然南北朝时期,战乱不休,朝代更迭不断,但自汉代以来陆上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并未从此中断。凉州所处的河西走廊地区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陆上交通要塞,来往的东西方商贩不断,因此,凉州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总体状况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至唐代天宝年间,凉州已有十余万人口。岑参曾作《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描写凉州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土,诗中同样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凉州繁华的情景:“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因此,温子升诗歌中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并成为内地人尤其是江南人认识并了解或者想象西北边塞风情的一个重要依据。

2.《凉州郊外游望》

王维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这首诗是诗人在凉州,即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乡村游览时所见闻的田家赛神活动场面的描写。一个没有几户人家的村庄却举行了一场热闹的赛田神的活动,其仪式伴有音乐和舞蹈,恰似一幅乡村风俗画,展示出一千多年前中国边塞农村的人文景观,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情调。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年)在河西任职期间,此诗题注:时为节度判官,在凉州作。这是王维第二次走入人生低谷,把目光投向民间,得到民间滋养而创作出的作品。

历代诗评家对此诗很少有点评,但当今的文史研究人员从民间习俗和塞外风光等不同的角度,却不时地提起这篇作品。此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诗歌生动地描写了乡民祭祀的场面,其中提到了“洒酒浇刍狗”的场景,即用酒浇在草扎的狗上来进行祭祀,为历史民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具有艺术价值,诗中对祭神求福场面的描写,对凉州的赛神巫风的描写非常生动,结句化用三国曹植的《洛神赋》中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表现出女巫婆娑起舞的可爱姿态。

3《边思》

李益_(唐代)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这很象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4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代: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译文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描写凉州的诗词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三人

唐.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等。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唐.杜甫

骢马新凿蹄,银鞍被来好。绣衣*白郎,骑向交河道,问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天子忧凉州,严程到须早。

去秋群胡反,不得无电扫。此行收遗氓,风俗方再造。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夺我同官良,飘摇按城堡。

使我不能餐,令我恶怀抱。若人才思阔,溟涨浸绝岛。樽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皇天悲送远,云雨白浩浩。

东郊尚烽火,朝野色枯槁。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河湟唐.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梦从大驾亲征.

陆游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罔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皆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凉州词陆游

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

武威绝名清.许荪荃

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

凉州葡萄酒清.张澍

(一)

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

(二)

大好红醪喷鼻香,嗡嗡入口洗愁肠。琵琵且拢弹新曲,高调依然在五凉。

凉州词唐.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

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