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60807/4927619.html上一期,“浙江少年诗词大会”的名师观察员、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语文老师杨苏燕,带着同学们解密古诗词中“柳”的意象。杨老师说,了解探究诗词的意象,对增强诗词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在古诗词中,还有许多的意象,如月亮、细雨、梅花、荷花、杜鹃、鹧鸪、大雁、长亭、西楼、南窗等,她邀请同学们找一种意象来研究,试着写下理解。
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的同学们投来了很多佳作,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对意象的探索和解读吧。
读着一篇篇“诗词意象”之文,着实欣慰!初时出这道题,是想让同学们学有所思,再次感受到古诗词意象的精妙运用。显然,同学们呈现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笔下的意象鲜活又灵动:雨之灵,南浦之韵,鹧鸪声声,红叶片片;暗香梅*,千年月照,伫“玉门关”,听战马嘶鸣。从诗句的内核中解读意象,在意象咀嚼品味中研读诗境,升华诗词之*。
为同学们的精彩解读喝彩,为同学们优美舒缓的文字喝彩!未来可期的小诗人们,他日,你们将是一个熟用意象的造境高手。
——点评老师杨苏燕
月
班洪梓轩
诗书中的月有不同凡响的含义。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自然之景,它有极深层的内涵。
月,被人们作为团圆的象征。聚在中秋之夜的会面,在古时只能为一种奢望。相隔千里却望着同一轮明月,不禁令人悲从中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苦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怀念,“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忧愁,都由一轮明月来寄托。
但在闲适恬淡、豁达乐观者的眼中,月亮则又成了清幽雅致的代名词。徘徊于山间,望见山头一轮明月,则有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景。“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之旷达,“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的自在悠闲,同是月的形象之一。
月,也是一种永恒的寄予。人生如此短暂而渺小,而月却亘古不变,随着世事变迁而依然永存,那银白色的光亮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思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这一句更拉长了月的永恒之意。
月在古诗中有着不可磨灭之地位,月之景,月之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